博鱼·boyu体育徐根宝海派足球的掘墓人一八四三年十一月,上海开埠,那是一个民族血泪近代史的开端。上海开埠后,其文化被称为“海派文化”。
这种文化从建筑、舞台、音乐、文学到饮食,无不开创彼时中西熔铸的新风,它因精致而魅力十足,兼包容而益发璀璨。
在徐根宝叱咤上海滩之前,其实人称“小诸葛”的王后军才是海派足球的传人,当然再早些时候是方纫秋。
一九七三年全国足球甲级联赛重启,上海队当年便勇夺亚军。在方纫秋的调教下,球员基本功扎实,讲究传控意识的执教风格已初现峥嵘。
但两次援助让方纫秋的执教显得断断续续,一九八零年上海队突然降级,无奈之下唯有请方纫秋再度出山,希望他能带领上海队重振旗鼓。
方纫秋接手后立刻说服丁龙发等人归队,同时启用一班小将开始打造海派足球,并于次年杀回甲级联赛。
当年决赛在江湾体育场举行,人山人海。最终上海队和广东队在常规分钟内战成平局,不得不通过点球大战一决胜负。
全运会夺冠后没多久,中国足坛迎来“一刀切政策”,地方队主教练必须在五十岁以下。方纫秋只能将帅位让给助理教练王后军,这也是为什么说他是海派足球的继承者和发扬者。
当年的上海足球之所以赢得“海派”的称号绝非偶然,那时的上海队对于技术的雕琢并不逊于广东足球,而在身体素质上也不输辽宁、山东籍球员。
“海派足球”淡出中国足坛是从职业联赛开始,那时王后军没能成为上海申花的主教练,取而代之的是“抢逼围”。
上世纪上海足球的辉煌是在弄堂起步的,那里没有专业的足球场,放学后小小的弄堂成为足球少年们成长的天堂博鱼。
八十年代,徐根宝带领“足球边远省队”在全国比赛中打出了优异的成绩,在同龄教练中比较突出。之后,足协组建国二队,徐根宝走马上任。
国二队的第一场国际比赛,是在南京迎战来访的荷兰菲律普队,全队一齐上的压迫式打法与国内其他球队的球风完全不一样,五台山体育场看台上群情激动。
再后来徐根宝率领国奥队出征吉隆坡,响亮地喊出“横下一条心,一定要出线”的口号,没有给自己留半点退路。
被打蒙的徐根宝回到上海就把自己藏在锦江饭店半个多月,他不仅丢了国奥主教练一职,甚至连千辛万苦竞争来的国家队主教练位置也被悄无声息地拿走。
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日,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正式挂牌成立,它成为了全国第一家与体委脱钩、由企业自主管理的足球俱乐部,也是国内最早的职业足球俱乐部之一。
早年间的海派足球讲究技术和意识,灵巧加上速度,注重团队和配合,大部分球员都具有良好的基本技术以及一技之长,比赛富有观赏性,但对抗性稍弱。
上海申花作为上海足球最正宗和原始的一脉,徐根宝的抢逼围为灵巧有余、硬朗不足的海派足球注入了刚性和勇猛,开创了上海足球的“新海派风格”。
除了有范志毅,李晓,成耀东等几个国二旧将外,大部分都是没打过联赛的年轻球员,上海申花一度被视为降级大热门。
在决定冠军归属的天王山战役中,上海申花在主场凭借谢晖的抢射,实打实地击败国安,踩着对手的肩膀全速冲向联赛冠军。
实际上,多年前的徐根宝只是抓住了中国足球问题的根本,他狠抓球队的体能和作风,推出了“抢逼围”的战术,往“洋气”了说就是高位逼抢。
这套看似简单粗暴的战术,针对中国的球队非常管用。中国球队的中后场球员,往往传控技术比较差,正所谓“一逼三慌”,稍微一加压就容易失误。
新崛起的申思、祁宏等核心球员均是脚法出众、对抗不足的技术型人才,申花人员构成和技术特点越来越偏向于技术型打法。
在这种情况下,徐根宝依然推崇抢逼围无异于扬短避长,因此徐根宝执教的申花自从一九九五年后就再也没能捧得联赛冠军。
从二零零二年起,上海申花开始引进大量北方球员,他们的加入纵然使球队作风变得硬朗,也使海派足球的味道慢慢变淡。
同时球队外教替换如走马灯,不要说海派足球风格,球队的打法也总是摇摆不定。俱乐部投资人的几次更迭,更是一定程度制约了球队的发展。
上海申花甚至一度因财政危机,卖掉了宋博轩、冯仁亮、吴曦、王大雷等主力球员,导致球队元气大伤。
二零一六赛季,上海申花在西班牙新帅曼萨诺的执教下,一度看到传控足球的雏形,但踢着踢着,又重回粗放型。
抢逼围有多少战术价值如今已经没有探讨的意义,人们唯一怀念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对中国足坛战术产生的变革。
人们也许想念的也不是海派足球,而是那个中国足球回不去的巅峰时代,虽然那时依然阴暗。徐根宝,海派足球的掘墓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