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说上海城市空间的形成 | “志在上海”系列讲座首场开启2024年3月16日,“上海滩大讲堂·志在上海”系列讲座发布会暨首场讲座在上海通志展示馆(上海图书馆东馆4楼)举行。
2021年底,经全市数万名地方志工作者历时12年的辛勤编纂,218部、3.21亿字的上海市“二轮”志书全部完成出版,与300余种上海古代、近代方志,以及21世纪初完成的133部一轮志书,共同构成了体现上海千年历史文脉传承,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与时代特点的“百科全书”。而如何深入挖掘、创新开发这座志书宝库,让厚重的地方志成果“活起来”,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,是摆在上海“方志人”面前的新课题。
为贯彻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着力赓续中华文脉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丰富和拓展地方志成果转化利用、宣传推广的形式与途径,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成立了“上海方志讲师团”,由全市地方志系统的业务人员自愿加入。他们有的数年如一日工作在修志、编鉴第一线,有的深耕地方史志文化研究与普及宣传,对于上海的历史脉络与时代脉搏,这群“志在上海”的讲师们有着专业的解读、深切的感知与独到的感悟。半年多来,上海方志讲师团深入大中小学校与街镇、企事业单位,积极推进方志“七进”活动,推动地方志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2024年,上海地方志办公室、上海通志馆联合推出的“上海滩大讲堂·志在上海”系列讲座,上海方志讲师团走进上海方志文化服务的前沿窗口——上海通志展示馆(上海图书馆东馆4楼),以专业的内容与生动的形式,新视角、度解码上海城市发展与生活博鱼·boyu体育,让不了解上海的人了解上海,让了解上海的人更爱上海。
“上海滩大讲堂”品牌源于1987年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创办的文史期刊《上海滩》杂志,延续其“讲好上海故事,传播上海精彩”的目标,开设各类主题讲座,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。而“志在上海”则有双重含意:一是体现地方志记录上海地域特点与时代特征、与这方水土共同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;二是表达方志讲师团“志在上海”,致力研究、推广上海地情文化,推动社会读志、用志的坚定信念。希望广大公众持续关注“上海滩大讲堂·志在上海”系列讲座,透过地方志感知与动态的上海。
首场讲座《图说上海城市空间的形成》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下属当代上海研究所、上海方志讲师团讲师张莉博士担任主讲。
作为中国最大城市,今日上海充当着改革开放排头兵、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角色,而不知晓过往,何以知兴亡,何以明将来?千百年前,随着海水涨落,曾经的先民们从山丘上走下,在上海这块年轻的土地上书写起成长的故事,从土地的成陆到城镇的建置,从商业的兴盛到现代工业的崛起,先民们留下的痕迹便是上海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大。
“存史、育人、资政”是中国地方志事业的重要使命,自古至今的地方志图文并茂,留下了旧日上海的印迹,讲述着空间变迁的历史,同时展望着上海卓越城市的未来。张莉博士从方志学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出发,以专业、生动的讲述串连起上海古今志书、年鉴等地情文献中的相关图片,为观众动态呈现出方志中的上海城市成长史。
上海地区于唐中叶首次出现独立的行政区划——华亭县(即松江区前身),唐宋时期,上海地区的城市中心远较今日为西,当时拥有吴淞江水利优势的青龙镇(今青浦区境内)为最发达市镇,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。伴随着吴淞江的逐渐淤塞,青龙镇区位优势不再。明代夏原吉治水后,“江浦易位”,黄浦江取代吴淞江成为上海地区的最大河流,位于黄浦江和吴淞江交会处的上海就此崛起,上海地区的中心城区地理位置一举奠定。
上海于元至元年间置县,其时县城中心在今十六铺、小东门一带。明嘉靖年间,倭寇为患,附近县城纷纷开始修筑城墙,上海亦不例外。上海城墙始建于嘉靖 32 年(1553),稍早于宝山、崇明等县城。为防御之需,十六铺港区留在了城墙外,所以上海最早的港口、贸易、零售业、手工业等都在城外。墙内为城,墙外为厢,上海老城区被称为老城厢便因此而起。
上海城市空间的第一次拓展在开埠之后。1845年起,英法美诸国纷纷在上海开辟租界。租界地段本在上海县城以西,当时是坟冢遍布的荒野城郊,面积大小也远不如上海县城,但正是这样一块荒败的城郊成为上海走向近现代城市的起点。
19世纪后叶至20世纪二十年代,列强通过“越界筑路”的方式不断将自己的行政权延伸到租界外,之后又通过强权逼迫中国政府认同租界的扩张。截至1914年,法租界面积扩张为初辟时的15倍,英美两国的公共租界更是最初面积的40倍,均远远超过了上海县城的大小。
在租界发展的刺激下,上海县城在市南和闸北方向开辟了新的城市空间,但市政建设、经济发展上都与租界有相当大差距。1927年,国民政府设上海特别市,决定新建市中心,以与租界抗衡。1930年12月,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对外公布了《建设上海市中心区域计划书》,决定在江湾五角场地带建设市中心。《计划书》详细规划了市政建筑、体育场、道路、住宅区、工业区等,但由于全面抗战的爆发,“大上海计划”中止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上海终于步入了难得的和平发展阶段。1958年,上海地区新增了来自江苏的十个县,全市面积从原先的六百余平方公里一举跃升为近六千平方公里。地域拓展后,上海在城郊开始了卫星城建设,同时在中心城区内大量建设工人新村,解决城区居民居住问题。随着工人新村和近郊工业区的不断建设,至1990年,主城区已经和江湾—五角场地区、宝山—吴淞地区基本连成一片。
1992年,浦东新区设立,原先以乡村面貌为主的浦东进入城市化建设高速期,其城区面积由38平方公里跃升为近800平方公里。从此黄浦江不再是上海城市的边缘,而是成为城市发展的中心,上海也成为一座真正的“两岸城市”。